
根据海关总署2025年11月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10月中国货物贸易呈现"出口转负、进口续增"的格局,但剔除基数干扰后整体仍显韧性。
一、总体表现
以人民币计:
进出口总值:3.7万亿元,同比增长0.1%
出口:2.17万亿元,同比下降0.8%(今年2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进口: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连续5个月增长)
贸易顺差:6404.9亿元
以美元计:
进出口总值:5206.3亿美元,同比下降0.3%
出口:3053.5亿美元,同比下降1.1%(较9月增速下降9.4个百分点)
进口:215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
贸易顺差:900.7亿美元
前10个月累计:
进出口总值37.31万亿元,同比增长3.6%
出口22.12万亿元,增长6.2%
进口15.19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二、出口转负的核心原因
1. 高基数效应是主因
2024年9月台风天气影响超出正常年份,导致出口商品延迟至10月集中出运,形成异常高基数。若观察两年复合增速以剔除基数影响,2025年9月、10月分别为5.3%和5.5%,显示实际出口动能保持平稳。
2. 工作日因素干扰
2025年中秋节落在10月,导致当月工作日同比减少,直接拉低出口规模。这一因素也是9月出口增速异常冲高至8.3%的重要原因。将9-10月合并计算,两月出口平均同比增速为3.5%,波动明显减小。
3. 外需整体放缓
美国关税冲击持续:8月美国对全球主要经济体上调关税后,10月对美出口同比下降25.2%,但降幅较9月的27.0%有所收窄
全球贸易收缩:作为全球贸易风向标,10月韩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9.1个百分点至3.6%,环比动能显著弱于季节性
传统市场疲软:对欧盟出口增速从9月的14.2%明显回落至0.9%
三、进口增长态势
连续5个月正增长
10月进口同比增长1.0%,虽较9月回落6.4个百分点,但主要受工作日逆转影响(10月比去年少1个工作日)。剔除该因素后,进口增速与8月水平相当,显示内需尚待持续改善,企业补库存周期尚未形成。
主要进口商品特征:
大宗商品:原油进口量增价减(量+8.2%,额-0.5%);铁矿石量额同增(量+7.3%,额+14.2%);煤炭量减价跌(量-9.7%,额-27.4%)
中间品:集成电路进口量额增速分别下滑至5.2%和10.4%;二极管、液晶平板显示模组进口降幅扩大
四、贸易伙伴结构变化
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
尽管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但出口市场多元化有效抵消了冲击:
贸易伙伴 前10个月贸易额
东盟:6.18万亿元,+9.1%,16.6%(第一大伙伴)
欧盟:4.88万亿元,+4.9%,13.1%(第二大伙伴)
美国:3.38万亿元,-15.9% 9.0%(第三大伙伴)
"一带一路"国家:19.28万亿元,+5.9%,占比持续提升
10月当月:对东盟出口仍保持11.0%的韧性增长;对非洲、拉美出口增速虽回落但仍为正增长。
五、产品结构升级亮点
高技术制造表现突出
机电产品:前10个月出口13.43万亿元,增长8.7%,占出口总值60.7%
集成电路:出口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4.7%(10月单月+26.9%)
汽车:出口7983.9亿元,同比增长14.3%(10月单月增速大幅反弹至34.0%)
劳动密集型产品:服装、箱包、鞋靴等同比分别下降16.0%、25.7%和21.0%,持续承压
10月亮点:汽车和集成电路出口保持强劲,AI投资增长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芯片、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长,成为重要支撑。
六、经营主体活力
民营企业:进出口21.28万亿元,增长7.2%,占外贸总值57%,成为绝对主力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91万亿元,增长2.9%
贸易方式优化:一般贸易占比63.4%,加工贸易增长6.5%,保税物流增长5.5%
七、趋势展望
短期挑战:
全球贸易收缩风险持续,美国关税政策仍存不确定性;高基数效应可能延续至11月;内需恢复仍需时间,补库存周期未启动。
积极因素:
10月底中美经贸会谈取得成果,"芬太尼关税"下调10个百分点,24%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1年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化,对东盟、"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保持韧性
高技术制造业(汽车、集成电路)竞争优势凸显,结构持续优化
进口连续增长显示内需边际改善
机构判断:预计未来出口将边际回落但保持韧性,全年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目标可望实现。
安青袖八卦:10月出口转负主要源于短期基数干扰和工作日效应,剔除这些因素后出口动能保持平稳。外贸多元化战略和高技术产品竞争力有效对冲了外部环境恶化风险,进口连续增长显示内需边际改善,整体呈现"结构优化、韧性增强"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