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录得49.7%,较6月下降0.6-0.7个百分点(不同机构统计微差),重回荣枯线(50%)以下的收缩区间,结束此前连续2个月的环比回升趋势。
全球制造业PMI核心数据
整体表现
指数值:49.7%(前值50.4%),供需两端同步下滑,其中产出、新订单、出口和就业分项均出现收缩。
周期位置:若以2023年1月为起点,当前周期已运行31个月,低于历史平均周期跨度(41个月),显示复苏动能不足。
区域分化显著
发达市场走弱:美国(48.0%)、欧元区(49.8%)、日本(48.8%)均处于收缩区间。
新兴市场韧性
亚洲整体PMI为50.5%(连续3个月扩张),印度(59.0%+)、越南、泰国贡献主要动力;
非洲PMI升至51.1%(南非、尼日利亚扩张强劲)。
主要经济体表现对比
全球综合 49.7%↓ 0.7个百分点 收缩区间
美国48.0%↓ 1.0个百分点 收缩区间
中国49.3%↓ 0.4个百分点 收缩区间
欧元区49.8%↑ 0.3个百分点 收缩区间
印度>59.0%↑ - 扩张区间
非洲综合 51.1%↑ 1.4个百分点 扩张区间
下滑驱动因素分析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
美国平均有效关税税率升至18.3%(1934年以来新高),抑制全球贸易活动。关税暂缓期结束后,前期“抢出口”效应消退,新订单需求透支。
美国自身制造业需求疲软(新订单指数仅47%+),就业持续萎缩(7月非农新增仅7.3万人,远低预期)。
季节性及天气影响
中国受传统生产淡季、高温及洪涝灾害影响,生产指数扩张放缓至50.5%,新订单跌入收缩区间(49.4%)。
全球多地极端天气扰动供应链,如建筑业活动受限。
价格与库存变动
中国“反内卷”政策推动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显著回升(+3.1个百分点至51.5%),但需求不足导致产成品库存加速去化。
美国通胀压力缓和,但投入成本仍高企(购进价格指数64%+),抑制企业投资意愿。
未来展望与风险:短期压力延续
全球贸易增速预期从2024年3.4%放缓至2025年1.8%(世界银行),关税负面影响或在三季度进一步显现。
美联储陷入“滞胀”困境:通胀反弹(6月CPI同比2.7%)但就业市场恶化,降息预期(如9月)与通胀约束并存。
结构性机会
新兴市场(尤其亚洲)仍是复苏主力,IMF上调2025年中国增速预期至4.8%,政策支持新动能产业(高技术制造业PMI 50.6%)。
欧洲缓慢改善(IMF上调欧元区增速至1.0%),但受美国关税制约(如欧盟对美能源采购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