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为49.5%,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尽管如此,该指数仍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
亚洲制造业持续扩张
亚洲制造业PMI在6月为50.7%,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其中,中国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上升,印度制造业PMI升至58%以上,东盟国家中也有多个国家的制造业PMI保持在50%以上。亚洲制造业的持续扩张对全球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非洲制造业恢复力度提升
非洲制造业PMI在6月上升1个百分点至49.7%,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下降走势。尽管整体仍在收缩区间,但恢复力度有所提升。
美国制造业有所改善
美国制造业PMI在6月上升0.5个百分点至49%,结束了连续四个月的下降走势。尽管仍低于50%,但恢复力度有所增强。
欧洲制造业延续弱势恢复态势
欧洲制造业PMI在6月微幅上升0.1个百分点至48.8%,连续六个月小幅上升。尽管恢复力度较弱,但整体仍呈现缓慢恢复态势。
全球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
尽管全球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小幅上升,但全球经济恢复仍面临下行压力。美国加征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使得全球经济恢复的前景仍不明朗。世界银行已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的2.7%下调至2.3%。
6月小幅回升主要受以下四方面因素共同推动:
中国政策托底,内需改善
• 中国财政前置发力,6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4万亿元(同比多增7 000亿元),并继续投放1.3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带动基建、设备更新及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使新订单指数重新升至扩张区间(50.2%)。
• 中国生产指数升至51.0%,季末“冲量”效应也推高了全球产出分项。
“抢出口”效应仍在延续
• 5月中旬中美达成90天暂停加征24%关税的协议,全球贸易商在7月9日到期前加速发货。6月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升至47.7%,韩国、越南等经济体同期出口增速亦明显反弹,对全球新出口订单分项形成支撑。
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名义值抬升
• 6月CRB现货指数均值由553升至564,原油、有色等上游产品价格上行,带动全球制造业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分项回升,对名义PMI产生正向贡献。
亚洲、非洲边际回暖,抵消欧美弱势
• 亚洲制造业PMI升至50.7%(+0.3),连续扩张;非洲PMI结束两连降,回升1个百分点至49.7%,一定程度对冲了欧美制造业仍在收缩区间的拖累。
安青袖八卦:政策驱动的内需回暖、短期“抢出口”脉冲、价格反弹以及亚非地区景气度改善,是6月全球制造业PMI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