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全国6个区域的31个省(区、市)的原料林基地建设,实现经济、环境保护等全面发展进行了规划布局。这个规划布局,是根据国家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合理发展原料林基地,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在重点环境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严重缺水地区禁止新建扩建制浆造纸项目。
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7个省(市),纸及纸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左右,是我国造纸第一大产区。这个区域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水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比较突出。“十二五”期间,该区域造纸工业应高度重视防治污染与节水并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南部地区适宜发展速生丰产林,应继续推进林纸一体化发展。长江三角洲具有区位优势和较发达的造纸工业基础,利用进口木浆和国内废纸,建设文化用纸、包装纸板及特种纸生产基地。但该区域内局部地区布局过于密集,企业规模小,环境容量难以承载,要控制开发强度,加强调整和整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6个省(市),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产量的30%左右,是我国第二大产区。其中山东、河南、河北3省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29%左右,企业布局较密集。这个区域是草浆主要产区,水资源紧缺,环境容量小,优质纤维资源短缺,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受到限制,属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十二五”期间,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加大,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并重,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获得增量,并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造纸工业的用水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调整原料结构和企业布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适度发展化学机械木浆,增加商品木浆和废纸的利用。积极研发和应用秸秆的清洁生产技术,调整草浆结构。以现有优势产区布局为基础,细化造纸工业分区,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新格局。要以重点骨干企业(集团)为依托,整合区域内资源,带动区域造纸产业升级。同时要突出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到区域外和国外投资发展,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这个区域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制浆造纸企业。
华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4省(区),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的22%左右,是我国第三大产区。这个区域总体上纤维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十二五”期间,该区域造纸工业应实施调整与治污并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采取推进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和利用境外木片等措施,发展林纸一体化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控制开发强度,应以商品浆和废纸造纸,进一步完善、健全包装纸板生产基地,同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状况。区域内局部地区企业布局过于密集且规模小,应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防治污染,促进产业升级。广西应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蔗渣资源,积极发展蔗渣制浆造纸。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的2%左右,是我国北方发展速生林基地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纤维、水资源条件和造纸工业基础,应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在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当发展制浆造纸,以现有大型骨干制浆造纸企业为依托,加强业内优质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充分利用国外纤维资源,同时配套建设以现有中幼龄林改培为主的速生丰产原料林和芦苇基地。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5个省(区),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的6%左右。该区域多属高山与高原,水资源相对丰富,林竹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开发有一定难度。四川、重庆地区要以竹资源开发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发展竹浆。贵州、云南可适当发展一定规模的木浆和竹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6个省(区)。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的3%左右。该区域地处江河源头,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内纤维、水资源短缺,不宜发展造纸工业。该区域要通过骨干企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到节能减排、清洁发展。
更多内容行业动态
十二五”我国造纸工业发展路径解析
印刷机,瓦楞纸板,模切机,覆膜机,油墨,水印,开槽,胶印,凹印,装订机,切纸机,糊盒机,粘箱机,纸板线,等离子,胶水,热熔胶,喷胶,贴窗机,二片拼接,PE,PP,捆包机,四联,客户云,双片糊盒机,高精度粘箱机,自动供盘,自动码垛,纸箱,彩盒,后道,机器人,钉箱机,贴面机,裱纸机,单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