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也最容易被滥用的模型之一。
把它还原到经济世界,只需抓住三个要件、一张支付矩阵、两条推论,就能看清为什么“反内卷”必须靠外力。
一、三要件(缺一个就不是囚徒困境)
策略互补:双方都有“损人利己”的占优策略(降价、扩产、加班)。
信息隔离:无法可信地承诺“都不卷”,谁先背叛谁当场得利。
一次性或有限次博弈:没有“下一局”惩罚机制,背叛成本≈0。
二、支付矩阵
假设市场只有A、B两家,需求固定100单位,正常价10元,成本7元。
A、B:守价(10元),则各赚150元。A:降价(9元),则A赚200元,B赚0元。
对A来说,无论B选什么,降价永远更有利,B同理。
这就是“卷”。
三、两条推论
个体理性→集体灾难
每家企业都在“给定对手策略下”最大化自己利润,结果集体利润最低。
无解≠无解,只是“市场内无解”
只要矩阵不变,任何CEO换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必须改变矩阵本身——这就是政府“限产能、限低价”的经济学含义。
四、再升维:重复博弈也救不了
有人说“重复博弈+以牙还牙”能自发合作。
现实里三条硬伤:
产能建设是一次性巨额沉没成本,“先扩产再降价”可锁定很多年的成本优势,背叛收益太大;
行业玩家太多,匿名价格战让“以牙还牙”找不到具体报复对象;
地方政府、银行、股东多方介入,退出壁垒极高,落后产能死不掉,博弈无法“清零重开”。
安青袖八卦:囚徒困境的可怕之处不是“大家不聪明”,而是“大家都聪明”;反内卷的所有政策,本质上只做一件事——用行政、法律、金融工具强行把支付矩阵改写,让“降价+扩产”从占优策略变成不可行策略,才能把企业从“理性互害”拉回到“理性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