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年度金句:豆子又开始说话了
“主理人”被群嘲,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网络和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简单来说,“主理人”被群嘲的核心原因是“名不副实”带来的落差感:即其宣称的理念、品味、专业性或个人魅力,与实际表现、产品品质或商业动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距,从而引发了公众的失望和反感情緒。
头衔的“通货膨胀”与过度包装
“主理人”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创始人”、“首席设计师”、“灵魂人物”的光环,它暗示了一种专业性、创造性和领导力。然而,现在这个头衔被严重滥用。
门槛极低:开一家小小的夜排档、做一个自媒体账号、甚至只是一个社群的组织者,都自称“主理人”。这稀释了头衔的含金量,让公众觉得“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叫主理人”。
华而不实的包装:许多主理人热衷于构建一套看似高大上但空洞无物的“品牌哲学”、“生活理念”(例如常见的“致敬经典”、“融合先锋”、“探寻自我”等),但产品或内容本身却无法支撑起这套叙事。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反差感,极易引发嘲讽。
“人设”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很多主理人本质上是在销售一种“人设”和生活方式,但这个人设非常脆弱。
“精致”背后的粗糙:主理人往往展示的是精致、有品、小众的形象,但一旦被扒出抄袭、品控问题、或者私下言行粗俗,人设会迅速崩塌。这种“假精致”是网友最喜闻乐见的打脸素材。
“独立思考”下的跟风:许多主理人标榜自己“独特”、“不随大流”,但其创作的产品、内容往往是最热门的跟风之作,这种缺乏真正独创性的“跟风式独特”,显得非常可笑。
产品/内容实力撑不起野心
这是被群嘲最直接、最致命的原因。
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尤其是在潮流、餐饮领域。一件质量普通的T恤印上个logo,或者一杯口味寻常的咖啡,因为主理人的“故事”和“理念”就定价高昂。消费者感到被“割韭菜”,自然会用嘲讽来回击。
抄袭与“借鉴”:很多主理人并无原创能力,其产品设计或内容创意明显抄袭国内外小众品牌或创作者,却被包装成自己的“原创设计”。一旦被网友识破,就会遭到大规模的声讨和嘲笑。
专业性不足:例如,一个美食店的主理人却对食材和烹饪一无所知;一个健身工作室的主理人自身毫无训练痕迹。这种专业性的缺失,让其所有的说教和分享都变得没有说服力。
高高在上的态度与说教欲
一些主理人容易陷入自我陶醉,表现出令人反感的优越感。
教育消费者:他们会用一种“你们不懂我的高级”的态度来教育市场和教育消费者,对任何批评都归结为“审美不足”或“不理解我的理念”。这种拒绝倾听、居高临下的姿态非常招黑。
过度分享与自我感动:频繁地分享自己的“创业艰辛”、“心路历程”,试图用情怀打动用户,却回避产品本身的问题。网友对此的总结一针见血:“如果你的产品不好,你的故事只是一个笑话。”
互联网的“祛魅”效应
互联网的本质是“祛魅”(Disenchantment),它消解神秘感和权威性。
信息透明化:网友可以轻松地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比价、查找抄袭证据、分享避坑经验。主理人过去那套依靠信息不透明来构建神秘感的玩法失效了。
解构文化盛行:当下的网络文化(尤其是 meme 文化)热衷于解构一切权威和装腔作势的事物。“主理人”这个看似光鲜的头衔,自然成为了被解构、被玩梗的完美对象。网友通过嘲讽来获得打破权威的快感和集体认同。
安青袖八卦:主理人被群嘲,本质上是消费者对过度营销、虚假宣传和消费主义陷阱的一种反抗和情绪宣泄。它是一个信号,标志着新一代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敏锐,他们不再轻易为虚无的故事和包装买单,而是更加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诚意和真实性。只是主理人这个词一段时间里面会被玩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