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算得上全球包装巨头的公司单是在中国就有四家工厂,并且占据大陆纸质包装饮料的八成市场。据估算,利乐包装2012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约为120亿元,净利润约27亿元。
包装业内人可能有所了解,而圈外人都会对利乐的经营收入感到诧异,为啥这个国外的巨头能够在咱们的地盘坐上包装业老大的位置,今天地平线就来扒一扒这其中的缘由。
我国乳业市场的“军火商”
伊利、光明、蒙牛这些老冤家,用的牛奶盒等包装材料都来自利乐。
利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液态食品加工与包装公司,之所以被忽视其实是和自身产品特性分不开,它的产品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隐藏在饮品公司的身后。这也就导致其自1972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没有太高知名度。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其闷声发大财的路子。
消费者每喝10罐纸质包装的液态奶、饮料,其中至少有8罐是由利乐提供的生产线和包装材料生产。不仅伊利、蒙牛、光明是利乐包装的客户,三元、汇源、娃哈哈、旺旺、银鹭等中国乳业和饮料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都靠利乐供应包装材料。 所以,说利乐是我国乳业市场的“军火商”一点也不夸张。另外,“军火商”身份的另一重涵义则是其高额的利润。据业内人士估算,利乐中国每年入账或超过百亿元,利润率高达20%,相比挪威的竞争对手Elopak的6.5%和SIGCombibloc的12%的利润率要高得多。
由此也不难看出,面对如此高昂的利润率与广阔的销售市场,利乐不成为包装业的土豪,似乎都有点说不过去。
商界从来没有活雷锋
乳品、饮料不同于一般商品,由于其保质期很短,贮运相当困难。1952年,瑞典人鲁本•劳辛发明了复合材料无菌包装,也就是利乐包,极大地延长了乳品和果汁的保质期。
利乐正是凭借这一独家技术,在中国乃至全球的乳品、饮料界称霸,同时也让牛奶在国内实现了普及。近年来,每个中国人每年喝的牛奶量,也从4公升提高到了近40公升。这其中,利乐自然功不可没。
此外,利乐在乳制品行业中扮演的还不仅是材料供应商的角色,它还帮助企业规范奶源建设,提供设计以及产品开发建议等。当然,商业没有活雷锋,利乐正是靠逐步介入企业的生产链而实现其霸权地位。
比如,早年牛根生刚刚从伊利出走,创立蒙牛时,手上并没有什么钱,利乐便先把包装设备借给牛根生,但同时要求必须使用利乐的包装材料。这种看似“免费使用生产设备”的做法实则是为其垄断模式做铺垫。
但是这种模式的确让利乐收获了非常可观的利润。比如,根据粤华包B2012年2月发布的公告显示,利乐在中国最早的合资公司利乐华新 (佛山)包装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0.73亿元,净利润2.39亿元,净利润率为22.27%。 2012年的英国富豪榜上,利乐创始人老汉斯也以家族资产43亿英镑(约合67亿美元)位列第十二。
隐形的捆绑销售模式
其实利乐之所以能坐上如今包装业老大的位置,单是依靠其独特的无菌包装技术还远远不够。利乐的“活雷锋行为”实则功不可没。
比如,利乐新颖的类似设备租赁融资的方案便很能说明问题。利乐的设备都是成套销售,客户如果要买一套利乐枕式液态奶生产线,一次性要投入几百万元,成本很高。
而利乐开发的融资方案很是吸引企业,根据当年利乐枕设备投资方案,客户只要拿出20%的款项,就可以安装成套设备投产。而之后的4年中,客户只要每年订购一定量的包装材料,就可以免缴其余80%的设备款。大家想想看,这种方式是不是的确很有吸引力,反正包装材料都是要用的,80%的设备款免费这等好事谁不爱呢。
但是其实说白了,这种融资方式可以理解为“我送你一盏灯,你必须用我的油”。
就是利用其市场强势地位,把“捆绑销售”写进合同,即与客户约定若干年中客户须使用约定数量的包装耗材,以抵扣包装设备余款,客户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无权选择其它包装材料公司。
利乐正是利用这种先赊设备,再用包装材料价款来偿还的方式迅速霸占了整个乳液、饮料市场,且提高了竞争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