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接触材料:小心潜在危险的化学品
还记得双酚A吗?“婴幼儿奶瓶含双酚A可能诱发早熟”事件已经过去快三年了,奶瓶安全的国家标准依然遥遥无期。近日,由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编制的《婴幼儿奶瓶安全要求》企业联盟标准终于发布,填补了我国奶瓶产品国家和行业安全标准的空白。
日前,美国科学家乔·阿德通吉在《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食品包装、储存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品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长期危害。
阿德通吉表示,很多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品都是在食品接触材料中被发现的,其中包括罐头的内侧涂层、折叠纸箱的覆膜以及玻璃瓶的密封盖等。有少量的化学成分会通过这些材料渗透到食品上。而随着温度的升高、食品储存时间的延长以及某种类型的包装材料的采用,化学品的扩散速度会更快。
据阿德通吉介绍,目前已在食品包装材料上发现了4000多种化学品。比如石棉在美国可以作为间接食品添加剂被使用在橡胶中,而致癌物质甲醛则被广泛地应用于PET塑料瓶中,只不过含量较低而已。而PET塑料瓶则是碳酸饮料最常用的包装材料。此外,甲醛还可以通过用三聚氰胺甲醛制成的餐具渗透到食品上。
有专家认为是夸大其词
也有专家并不同意阿德通吉的观点,阿德莱德大学药理学家伊恩·马斯格雷夫认为,阿德通吉的论文夸大了食品包装中甲醛的危害性。他表示:“很多食物含天然甲醛,分解100克苹果中的甲醛需要至少20公升聚酯瓶装罐的矿物质水,照此说来,新鲜蔬果也应注明"可能致癌"。”“我们不可轻视有害包装材料对食物的潜在污染,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篇论文没有关注生理学及其他健康危害,而是一味强调甲醛微量渗透的危害性,很容易引起人们不必要的担心。”
低剂量化学剂研究不够深入
墨尔本大学的名誉教授伊恩·雷伊表示,虽然化学品的危害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人们对低剂量化学品长期危害的研究还不太深入。但很多厂商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市场和消费者的压力。比如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已经不能销售,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盐也已经从很多食品的包装中消失。
双酚A也好,塑化剂也罢,都是由食品包装引起的。迄今,塑化剂来源和危害依然说不清道不明。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表示,食品中的塑化剂来源比较复杂,而且这种物质本身具有易迁移的特性,经过他们多轮调查、排查和深入分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接触食品的塑料容器、管道、包装材料和密封材料迁移入食品。第二是环境中的塑化剂对食品的影响,比如土壤、水中存在的塑化剂也可能进入食品链来影响食品。 至于塑化剂的危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给出的答案是,塑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取决于摄入量大小和摄入时间的长短。国际上的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大剂量摄入塑化剂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和生殖毒性,但是目前还没有人体受危害的临床病例。从确保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根据国际权威卫生健康评估机构的研究结果,成人终身每天摄入DEHP不超过3.0毫克、摄入DBP不超过0.6毫克,不会造成健康危害。
食品包装禁止添加双酚A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于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双酚A的禁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婴儿奶瓶、奶罐、婴儿学饮杯、婴幼儿餐具及其他食品储存容器均在法规监管范围内。双酚A是一种广泛用于塑料制造的化学物质,婴儿奶瓶、饮料瓶等塑料容器及包装物中大多含有这一物质。双酚A是否危害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的争论由来已久。许多科学家认为,双酚A在体内可能会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扰乱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动物实验表明,双酚A可能与乳腺、前列腺、生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有关,还可能诱发某些癌症。据中国环氧网专家介绍,一直以来,有关双酚A对人体特别是儿童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争论使双酚A变得臭名昭著。在美国以外,包括中国和欧盟在内的国家和地区从去年开始就将双酚A的奶瓶扫货下架。欧盟认为,含双酚A的奶瓶会诱发婴幼儿性早熟,2011年3月1号起正式禁产;中国随后在2011年6月起也禁产双酚A奶瓶,9月起进口和销售全面禁止……
综上所述,对于双酚A的禁止将成为全球的趋势,那么作为相关产品的出口生产商务必早作准备。一方面应完善产品风险验证程序,建立高风险原辅材料合格供应商准入和审核制度,将终端检验向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成品检验等生产过程延伸。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检验检疫部门联系,及时获取最新政策动向和标准信息,加强替代物质的重点攻关研究,争取到权威检测机构做相关检测,提高双酚A的监控及成品出口检测能力,避免出口受限。
据专家介绍,从第一个立法禁止双酚A的国家加拿大开始,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均出台了双酚A的相似禁令,淘汰含双酚A的产品范围也从仅婴儿奶瓶一类产品扩大至不同种类的婴幼儿食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