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移动互联,由于高便携性、高普及率、高传播速度,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对纸媒的威胁都要大,市场将纸媒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看作是移动互联网的威胁,“传统报业已经退到了悬崖边了”。
移动互联网真的能杀死纸媒吗?换个角度问,纸媒在最近100多年的发展中,为什么没有被包括电台、电视、互联网等一干“新媒体”赶尽杀绝?
诚然,电台、电视、PC端、移动互联端传播新闻的速度,一个比一个迅捷,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新闻的一种特质:“对真相的报道从来不会晚”。事实上,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没有成为纸媒的对立面,而是成为了最佳拍档,将纸媒的内容通过更多的形式传递给更广的受众,因为纸媒对新闻真相的勇气、毅力和能力从来没有丢失。
又一个新媒体驾临了,纸媒不需要、也不应该将其看成对立面,争你死我亡,而是要拥抱对方。纸媒可以重新修订经营方式,对封底、插页广告、纸张、印刷、邮局订阅等环节做调整,但是一定要抱定追求新闻真相的信念。
至于纸媒如何融合新媒体,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两位业界人士。李智平,在纸媒摸爬滚打过,在互联网公司奋斗12载,他认为,“纸媒转型首先要转思维,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纸媒人要有服务意识,这样才能生产出专业化服务。”李怀宇,一个投资人,近期做了一个逆潮流之举,成为一家传统媒体的控股人,因为在他看来,“纸媒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内容维护并加强品牌影响力。”
李智平:纸媒要有服务思维
李智平,历任《青年报》总编辑、东方网董事长兼总裁,现任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编辑。谈及新媒体,李智平称自己是坚定的“新媒体派”。
1995年,李智平初识互联网,2000年,与互联网“结缘”,参与创办东方网,到2012年离开,李智平和互联网打了10多年交道,如今,他依然对互联网情有独钟,试图借助移动互联网打造数字出版的新平台。
3月10日上午,在上海仙霞路东方出版中心的办公室内,李智平接受了记者1个多小时的专访。对于纸媒的转型,他认为,在当前全媒体趋势下,传统纸媒想要真正实现突围,必须转换思路,走优势互补全媒体发展的道路,提供专业化服务。
新媒体很不新
1995年赴美参观访问,当时的美国,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AOL等公司开始快速成长,美国学者对于未来的传播形态已经有了很清晰的描述
虽然已经离开报业10多年,但李智平对上海报业的整合颇为关注。在李智平看来,新成立的上海报业集团对新媒体业务很重视,体现的是一种雄心,展现了一种格局。李智平分析,“从业态上看,上海报业以及广电系统的整合,方向没有问题,契合未来媒体发展的要求。从市场关系看,上海报业,不能仅局限于本地的竞争,还要有参与全国竞争的格局。”
“新媒体”这个概念,对李智平来说,并不新。1995年,李智平赴美国参观访问,参观了AOL(美国在线),与纽约大学等几所大学新媒体方面的学者进行了交流,产生了很大冲击。“当时的美国,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AOL等公司开始快速成长”,“美国学者对于未来的传播形态已经有了很清晰的描述”。
此时,国内报业正值黄金发展期,李智平作为《青年报》总编辑,与《青年报》一同经历了报业的快速成长。据其介绍,“当时的《青年报》,由周刊改成日报,增办了杂志,还盖了办公大楼。”但是在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后,李智平意识到这才是未来,“印象最深的是互联网的实时浏览,当时报业有个概念是叫‘多次阅读’,互联网恰好解决了覆盖率与受众数量的问题。”
回国之后,他促成青年报社、文汇报社等6家单位投资成立“上海六佳国际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试水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先是建立起公司网站,后来还做过小型服务器托管,但最终因为经营不佳而结束营业。谈及此事,李智平不无遗憾,“当时报社对于新领域的投资还是很谨慎,报社不进行直接出资, 只提供品牌、资源。”
事实上,《青年报》是在全国纸媒中较早开通网站的,主打青年门户。李智平表示,“当时觉得报纸要想服务好青年,本身也要体现出‘新’的特征,互联网本身就代表着新型的传播。”不过,他也对记者坦言:“当时还是以报业为主,互联网只是尝试。”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让李智平对新媒体传播的形态有了清晰了解,“现代传播的核心应该是服务,是以受众为主。从人性角度来说,新媒体确实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是必然的趋势。”
如今,纸媒行业发展陷入困局。在李智平看来,这有一定的必然性。“报纸杂志内容都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阅读。”对于纸媒转型做新媒体,李智平认为最大的转变在于思维的转变:“原来做传播总是想把好东西给受众看,但互联网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方式,它最原始的动力与价值在于便捷。目前,出版人缺少这样的服务思维。”
互联网缺内容
目前,中国互联网大体上由资本主导,鲜少有单纯依靠内容的成功,大体上是技术和资本,再加上外国成功模式的“中国化”
李智平对互联网没有浅尝辄止。
2000年,上海市多家媒体共同投资6亿元联合筹办东方网,李智平成为东方网“掌门人”,先后担任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总裁,2012年离任。12年间,东方网快速成长,现已经成为全国领先的地方门户网站。
在东方网,李智平提出了“天罗地网”的概念。所谓天罗地网,就是不仅仅满足于线上的一张虚拟网,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建立起各种网络。东方网在此概念下先是做成“东方网点”网吧连锁,将连锁网吧的数量发展到350家。后来又依托城市社区设立公益网吧“社区信息院”。对此做法,李智平解释,“总共350家连锁加盟的网吧,不但盈利模式比较好,同时每天拥有大量进出的人流量,使得更多人通过‘东方网点’这块牌子认识东方网”。此外,东方网还曾参股东方书报亭,在嘉定建立文化信息产业园。在李智平看来,这些都扩大了网站的影响。如今,虽然李智平已经离开东方网,但东方网仍将“打造新传媒天罗地网”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回顾在东方网的12年,李智平最遗憾的是,未能带领东方网实现上市。“东方网一开始就考虑上市,一开始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只是后来因为客观原因,搁置了8年。2008年前后可以探索上市了。这之后我们就一直积极争取上市,最后还是人民网先行一步,本来东方网也是很有机会的。”
尽管上市未成,但东方网对资本的运作颇显成熟。东方网网页资料显示,目前东方网旗下控股和参股公司达到了16家,包括东方网点、东方数字社区、东方怡动、东方网诚、东方诚心,《城市导报》等。东方网并正致力于打造“上海媒体资讯航母”与“海派资讯门户”。
“在中国,互联网是非常适合资本化的一个领域,它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集聚起最优质的资源。”李智平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大体上由资本主导,所谓“胜者为王”、“赢家通吃”以及“快鱼吃慢鱼”。总体来看,鲜少有单纯依靠内容的成功,大体上是技术和资本,再加上外国成功模式的“中国化”。“一些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巨头,实际上在美国都可以看到雏形,还没有纯中国原生的模式。我相信未来会有中国的模式反向到国外,但这中间需要经过无数探索。”
对于新成立的上海报业集团大手笔投资新媒体项目,李智平认为资本本身就是用来投资的,投资行为本身并无对错,但找到项目后具体如何实施,如何结合本地以及中国的实际,仍然是个很大的挑战。上海报业集团的这些新动作成效如何,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决战专业服务
不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图书出版,只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才能最终取胜,未来图书行业理想的一种形态是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按需出版,复合出版
如今,李智平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图书数字出版上。
身为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编辑,李智平认为,不同于处在严冬期的报纸杂志,传统图书出版业从发行量上看目前仍然处于增长期,“但在图书行业内部,来自互联网的挑战无所不在。一是销售环节,电商平台集聚了大量图书资源,凭借低价策略颠覆了传统图书的销售模式,使得实体书店出现很大的危机。另外,在阅读方式上,各类阅读类APP兴起,围绕电子书的‘内容消费’模式逐渐成熟,在线购买、终端阅读已经成为很多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习惯”。
但李智平认为,即便新媒体大行其道,传统的图书出版仍然有其独立价值,“书以内容为主,因此具有一种稳定感,读书本身是一种文化。”初到东方出版中心时,他已经将数字出版作为自己的一个主要方向,“未来图书行业理想的一种形态是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按需出版,复合出版”。目前,正带领数字出版团队,一方面做一些基础性的电子书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试点数字出版新项目。
李智平将影像与移动互联网视为重点,成立了“数字影像出版传播中心”,并在这一中心之下推出了“影像中国”项目。李智平介绍说,全国各省、各地、风景区每年出版了大量的画册,但这些画册缺少有效的整合,难以产生良好收益。他认为,读图时代影像的价值应该得到彰显。所谓“影像中国”项目,正是希望基于“地理位置”与“主题”两大维度,对国内各地的画册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复合出版”,最终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呈现。而一旦用户对线上的影像出版物产生需求,就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这一平台购买、下载、阅读。
“我们现在正在同步开发自助出版系统。今年还准备和旅行社以及景区合作,目标是今年内使得‘影像中国’项目的‘站点’数量达到2000个。”李智平认为,对出版业来说,真正发挥内容为王优势仍需要信息化技术环境的支撑,数字技术使得规模化的出版成为可能,这在以往的生产条件下很难做到。
他介绍,目前东方出版中心正在建设国家级的“东方虹桥创意出版产业园”,并启动了“东方虹数字公社”项目。与其他诸多产业园只是单纯招租不同,“东方虹数字公社”项目有着明确的定位—数字影像复合出版,希望能够引进合作企业,达到优势的整合互补。
在李智平看来,不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图书出版,只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才能最终取胜。目前,他的长远目标是能够整合资源,成为数字出版解决方案服务的提供商,而非简单的出版商。
李怀宇:纸媒内容有优势
互联网精神中一个核心要素是以用户为中心,但传统媒体只关注受众,没有用户的概念。只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服务模式,才能真正获得用户的认可
移动互联网咄咄逼人,纸媒业寒风凛冽,但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华人文化基金”)却逆流而动,投资了财经传媒。
2013年12月29日,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和CMC董事长黎瑞刚共同发布,华人文化基金与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报控股)日前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华人文化基金取代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控股股东。
在纸媒所谓正在“江河日下”的社会舆论下,为何华人文化基金还要介入纸媒?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生命周期,纸媒平台的衰落确实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华人文化基金首席投资官李怀宇近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纸媒在内容以及社会影响力上的优势仍然存在,即使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纸媒仍有很大机会。
资料显示,2009年,浙报控股出资4000万元,持有财新传媒40%股权。对于此次收购细节,李怀宇并不愿透露更多投资细节,不过,在他看来,纸媒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内容维护并加强品牌影响力,进而通过多种平台和渠道创建新的商业模式,而不再仅仅依靠广告。
李怀宇,43岁,有着丰富的传媒行业经历,曾任SMG旗下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BesTV)首席执行官,上海东方宽频传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也在上海有线网络公司做过宽带项目负责人。
谈及新媒体,李怀宇与李智平的观点颇为相似,两人都提出服务的概念。李怀宇以在百视通做互动电视的经历举例说,百视通在国内大范围推广了交互电视,用户点播这种创新的模式最终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互联网精神中一个核心要素是以用户为中心,但传统媒体只关注受众,没有用户的概念。”李怀宇认为,只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服务模式,才能真正获得用户的认可。
目前,身为华人文化基金首席投资官的李怀宇,管理着数十亿元规模的投资基金。作为国内首家获批的媒体及泛文化产业的大型投资基金,华人文化基金目前在影视节目制作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成果。近年颇受欢迎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出彩中国人》等电视节目均由该基金旗下公司制作。
电视行业之外,电影行业也是李怀宇非常看好的一个领域,他预计未来这一产业的规模将会超过千亿。目前,华人文化基金在动画制作领域与美国梦工厂合作成立了“东方梦工厂”,希望在快速发展的国内动画电影市场分一杯羹。李怀宇也透露,“东方梦工厂”目前已经全面启动运营,中国本土的制作团队正与美国梦工厂一起制作《功夫熊猫3》,目前还启动了电影衍生产品、游戏、演出秀等业务。未来“东方梦工厂”每年可以制作2到3部本土创意的动画大片,并形成全球影响。
李怀宇对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影视制作领域仍是华人文化基金的投资重点,但其投资组合也开始朝广告、互联网、演艺等多个行业发展。“从投资角度看,华人文化基金首先会关注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规模,把重点投资放在1000亿元规模以上的行业。”李怀宇告诉记者,“华人文化基金正围绕大文化产业,不断拥抱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创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