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指责“不仅昂贵,而且毫无用途”的机器人开始变得“比雇人还要便宜”。
于是,人们就会有本文开头那句话所示的担忧。自产业革命以后,机械会夺走人类就业机会的担忧一直存在。然而,虽然有的职业消失不见了,但保留下来的职业仍为数众多。
那么,被机器人、机械及计算机抢走工作的说法只不过是杞人忧天?
有一份数据很令人颇感兴趣。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在2013年1月进行调查,对主要国家机器人使用量与失业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中日本、美国、巴西的状况值得关注。
IFR对这些国家2000年以后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美国的机器人使用量和失业率成正比增加。巴西则是在机器人使用量增加的同时,失业率下降。
那么,日本的情况如何呢?事实上,机器人使用量在2000年以后开始减少。另一方面,失业率基本持平或略有减少。
从这3种模式可推测得出如下结论:1)美国由于采用机器人而使得人的就业机会减少,也就是说出现了机器人“驱逐人”的现象;2)巴西由于制造业扩大生产,机器人和人的就业机会都在增加,机器人处于“与人共生”的状态;3)日本一方面由于旷日持久的经济低迷导致各企业压缩设备投资,另一方面却也保住了就业机会。是一种“人类优先”的状况。饱尝裁员之苦的是机器人一方。
过度省人化会降低生产效率
那么,日本企业在实现机器人化和保证人的就业机会方面,实际上是怎样运作的呢?笔者就此采访了佳能电子公司社长酒卷久。该公司长期以来对办公室及工厂等所有工作一线的业务进行分析,在找出不合理之处后,彻底采取合理化及省力化措施。
酒卷久社长:我就任社长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公司“搓澡”。也就是彻底减少浪费。本公司从10多年前就开始对财会、人事、总务等办公室管理部门员工的个人电脑使用状况进行管理。工作时玩游戏以及网上冲浪之类明显的偷懒行为自不必说,就连电子邮件花费的时间过长、一个劲地进行网上搜索等等也一目了然。
通过提高白领员工的作业效率,反而使个人电脑的台数减少了。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程序化,尽可能使事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我们就是这样一直在推进省力化,不过现在我感觉这个举措该告一段落了。因为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作人员可能会很难。
举例来说,假如为了提高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效率,要将担任人事工作的人员减少到一半。这样一来,大概就不能为面试等环节分出足够的时间,所以,极端地说,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进行招聘比较有效率。但是,显而易见,这样招不到好人材。
“过于采取合理化措施,反而容易降低白领员工的生产效率”,佳能电子公司社长酒卷久这样说。(摄影:北山宏一)
管理部门减员往往会导致服务下降。“去人事部咨询与转岗及福利保健有关的事情,但大家都很忙,没人理我。”出现这种情况后,会引发员工不满,公司内部可能会变得人情淡漠。利用个人电脑等实现自动化和省力化,相应地管理部门也应该将精力用在提高公司内部服务上。人事工作人员应发挥的作用今后将不仅仅是管理员工,还要活跃组织气氛、激发员工干劲。
对于社长秘书而言亦是如此。由于信息终端的发达,日程表及名片的管理社长自己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在这一点上来说,也许不需要秘书了。但是,当有打给我的电话以及接待来客时,有没有一个举止端庄、应对得体的优秀秘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人要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计算机在记忆力方面远远超过人类。如果企业能够按照过去的轨迹顺利地发展下去,也许就连企业经营者也可以换成机器人。因为只要分析过去的数据,然后作出最佳决策就行了嘛。
然而,实际的经营状况迂回曲折,计算机也许可助一臂之力,但最后还是需要经营者的经验和感觉。决断还是要由人来下。
还有一些日本特有的问题。即便通过采用机器人及设备实现了合理化,现实中也不可能因此就解雇员工。人只能不断探索新领域,自己创造工作机会。
这就要求经营者要具有感性。虽然不知道将来如何,但机器人目前还不具备感性。(访谈到此结束)
通过酒卷社长的谈话可以总结出两点。首先,机器人也需要裁员。“想开始减肥,但买了健身器后便会产生满足感,实际上不做健身运动就根本不会廋下来。”与这种状况相同,本来坚信如果采用了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设备,工作就能实现效率化,但实际上生产效率却下降了。今后应对此加强监管,反过来逐步将机器人换成人。
另外一点是,在日本严格的解雇规定下,企业必须准备一些机器人及机械不能完成的工作。并且,有志气的员工还应该以“不输给机器人”的劲头探索只能由人来完成的业务。这种业务就在正在干的工作中。正如酒卷社长指出的那样,如果是一个只会做日程表管理的秘书,那么,随着业务的计算机化也许就不再需要了,但如果是一个沟通能力很高、社长为顺利开展业务而不可或缺的人才,那么就完全可以生存下去。
美国的情况另当别论,至少在日本,即使机器人使用量增多,人的就业机会可能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夺走。“用机器人取代了人之后,我们将把人调到更需要的岗位上以尽其用”,这是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理念。
另一方面,为人提供“接收单位”也是有限度的。为保障就业机会而将不工作的员工留在公司内,却非法解雇机器人,如果发展到这一步,那么毫无疑问,早晚有一天人类会被机器人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