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的新机会
不同背景的单位,其进军数字印刷领域的原因也不相同。
作为国内第一个吃数字印刷螃蟹的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早在1994年就购进了数字印刷机,其初衷是为了满足该社出版的专利文献种类繁多但印量极少的印刷要求。
作为业界知名的包装企业,虎彩集团近3年陆续投资数千万元开展图书按需印刷和相片书印制业务。虎彩集团总裁陈成稳表示,虎彩从事高端包装生产很赚钱,但虎彩不想过分依赖包装印刷这个“果树业务”,为了将来发展要寻找数字印刷这类“种子业务”。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宣布,拟在上海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建设按需印刷示范基地。该公司董事长贾春林在高峰年会上畅谈了发展按需印刷的缘由。他说,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变化升级,印刷业从铅字印刷时代发展到菲林CTP时代,接下来的应该是一个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这就需要将数字印刷应用到生产中,并能够通过网络应用。为了更快更直接有效地服务客户,盛通计划在上海金山建立按需印刷示范基地,并同时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
专注于印刷“微博书”的北京景华印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军数字印刷的原因明显不同于前两家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朱勇表示:“很多人是从服务传统印刷客户的角度进入数字印刷,但我发现数码印刷加互联网将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客户端给消费者印制个性化的类出版物印刷品。”
从按需到个性化的服务
开展按需印刷具体做什么业务?作为一家典型的书刊印刷企业,盛通希望给出版社提供从1册到100万册的生产能力。
贾春林的这个回答也许可以颠覆很多人之前对按需印刷的理解。的确,一提到按需印刷,人们通常会以为是个性化的短版业务。实际不是这样,所谓按需就是要多少有多少,要多有多,要少有少,要一本也可以。贾春林解释:“出版社每次下订单都是需求的体现,它们有时要印样书,有时要补数,有时要追加印数,你很难用一种方式为它服务。要实现这样一个印量从1册到100万册的生产能力,光靠数字印刷设备是不能实现的,我们会配置不同类型的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一定要能支持JDF和CIP4,我们也会建一个大的数据处理中心来储存相关数据。”
知识产权出版社最初对品种多、印量少的专利文献进行数字印刷,后来也将富裕的数字印刷生产能力用于传统图书的出版。据该社总编辑欧剑介绍,去年该社更新了全部数字印刷设备,使得该社的图书按需印刷状况有了较大变化。据统计,今年1月至4月,知识产权出版社50%强的新书、90%的重印书是以数字印刷方式生产的,平均有75%~80%的图书是采取数字印刷的方式生产的。
中国印刷集团数字印务有限公司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了数字快印业务,该公司在印制断版和绝版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时该公司也开拓了不少机关文印方面的按需印刷业务。
景华印通的涂书网和“印吧”客户端主要通过网络给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印刷品,例如旅游书、家庭相册、微博书等。朱勇表示,未来将和出版社合作在网上通过海选出版印刷旅游书。目前,其“印吧”客户端每天有1600人~2000人下载,订单也在不断增长。
尚未清晰的赢利模式
“每次一到展会,你们就介绍新的产品和技术,今天是激光的,明天是喷墨的,后天是纳米的。我们已经买了两代数码印刷设备了,可是我们的机器经常在准备状态,很少在打印状态。请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没有赚到钱?”
一位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在向客户推销设备时,总是会受到客户这样的责问。正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设备有限公司运营和发展执行官叶弱水所说:“数字印刷优势确实很多,但我们考虑的焦点是引进新技术到底对行业及自身带来哪些受益,如何让我们的赢利模式更清晰。”
知识产权出版社开展按需印刷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但欧剑在年会上坦称:“要靠数字印刷把买设备的钱赚回来,对出版社来讲是不大可能的。”但欧剑的另一句话很让人振奋——“从今年开始,我不担心库房的库存了”。这或许是出版社开展按需印刷最大的价值所在,因为从另一角度看,减少库存,何尝不是一种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长?
欧剑也表示,数字印刷使出版流程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使编辑有更多的选择。他举例说:“出了样书后,对于可改可不改的内容,我们在传统印刷时要求编辑不能改,而现在数字印刷时要求编辑一定要改。”同时,欧剑也表示,与传统印刷相比,数字印刷不仅加快了印刷的速度和周期,也提高了出版社服务作者的质量和水平。他坦言:“我社编辑已经离不开数字印刷了。”
对于数字印刷的赢利前景,欧剑十分看好。他说:“数字印刷现在所处的时代就像国外高端汽车和彩电刚进入国内的状态,设备的性能还没有达到高端,但价格却是最贵的。不过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印刷的成本一定会降低,性能一定会提高,那时才会给设备应用商带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