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过度包装的现象很常见,有时候人们搞不清楚到底是买礼物还是买包装。一支蜂王浆,不仅外面有塑料隔板、纸盒,纸盒外还要套上纸袋。一瓶红酒,常常搭配着酒杯、开酒器,有的甚至配着温度计、白手套。就连水果也有礼盒装,想吃苹果,先得从纸袋里抽出礼盒,然后打开盒盖,掀开绢绸垫,撕开塑料网。
当过度追求精美包装使商品的形式大于内容时,消费就难免有“买椟还珠”的意味了。说到底,还是人们的“面子”心理作祟。为了不让收礼人觉得自己寒酸、吝啬,人们购买礼品时往往片面追求“面子”,即使产品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也会坦然接受。
根据消费经济学的原理,消费者在购买某种商品之前,已在心中产生了商品造型期望。这种对形式美的期望值,实质上是一种购买心理基准。如果现实商品的造型美超过消费者对它的期望水平,就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产生正刺激。商家正是瞅准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通过不断“升级”包装获取高额利润。
过度包装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给社会造成了一系列危害。我国已经成为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一半,有调查显示,城市生活垃圾里有1/3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是豪华包装。另外,过度包装也增加了产品成本,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过度包装使得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形成注重外表、忽视实质的消费心理,反过来又刺激生产商提供更多华而不实的商品,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尽管有关部门明确限定了饮料、酒、糕点、粮食、保健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包装规格,但在执行中,生产商往往通过打擦边球、钻空子的方式来规避标准。治理过度包装,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商品生产的监管,加强对违反规定商品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治理公款消费,遏制公款送礼之风,防止三公消费助长奢靡包装之风。
当然,要真正移风易俗,还需要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薄礼重情”。须知,奢华包装只是无谓的“面子”,真情厚谊、低碳生活、简约态度才是真正的“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