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8月13-14日报道,江苏省近期确有九家规模较大的印刷包装企业陆续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名单基本确认如下:
1. 徐州新华印刷厂(老牌国企,负债7549万元,资产负债率452%)
2. 徐州新彩卷烟印刷公司(深陷法律纠纷,已被限制高消费)
3. 徐州卓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曾获3700万港元战略投资,仍告失败)
4. 江苏多彩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疫情后资金链断裂)
5. 江苏宏远包装有限公司(多笔司法纠纷、经营异常)
6. 苏州广华包装有限公司(2025-01-14吴中区法院裁定受理破产)
7. 普派(苏州)包装有限公司(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
8. 邳州市瓯通包装有限公司(法院已立案强制清算)
9. 江苏申乾包装有限公司(2025苏0282破17号公告)
此外,昆山烽采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恒发印花等也属于近期倒下的“印包类”企业,但不在上述“九家”统计范围。
这一轮集中出清显示,这九家倒闭的江苏印包大厂至少存在以下五类高度重合的“死亡基因”:
1. 杠杆激进,短债长投
典型如徐州新华印刷厂,负债7549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452%;昆山烽采包装负债1002万元,而可变现资产仅33万元。它们普遍把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购置土地、厂房或高端设备,一旦银行抽贷或订单下滑,现金流立即断裂。
2. 单一客户依赖,抗风险极弱
江苏太平洋印刷90%订单来自欧美日出口,2023年以来外需骤降,营收断崖式下跌,最终导致常州金坛法院裁定破产;徐州卓美曾获香港资本3700万港元,但八成收入依赖国际烟草包装,一旦政策收紧便无回旋余地。
3. 环保、社保、搬迁“三座大山”同步压顶
2024-2025年江苏执行更严格的VOCs排放与全额社保新规,多家企业因环保设备投入不足被限产、罚款;同时,地方政府要求园区外迁,搬迁补偿远不足以覆盖重置成本,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 价格战内卷,利润被“榨干”
江苏申乾、苏州广华等企业的破产管理人发现:过去三年平均毛利率从18%一路跌至5%以下,为了抢单不断压低报价,最终连折旧和人工都覆盖不了,只能靠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员工工资续命。
5. 治理结构缺陷,家族化、经验化管理失效
多家公司仍由“老板一人说了算”,缺乏风险预警和财务对冲机制;当创始人健康或信心出现问题时,企业迅速失控。江苏太平洋在创始人萌生退意后,二代接班意愿低、内部矛盾激化,加速了破产进程。
长期产能过剩+需求结构性下滑的组合,决定了中国印包行业未来3-5年仍将以“持续洗牌”作为唯一出路。但“洗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三条主线的淘汰赛:
1. 产能端:从“做减法”到“做除法”
官方口径:江苏现有规模以上印刷企业1900余家,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55%。
现实推演:按照下游(食品、日化、消费电子、出口礼盒)需求测算,全省至少还有 30% 过剩产能需要物理性出清——要么破产、要么被并购、要么彻底转产。
信号观察:2024年下半年起,江苏法院印刷包装类破产案件已排到2026年,说明司法清场是主导手段。
2. 需求端:从“规模化”到“碎片化、高门槛”
传统大单(烟包、酒盒、出口礼盒)继续萎缩,短单、小单、快单成为常态。
高门槛细分——药品电子监管码、冷链标签、可降解软包、精品文创——订单向具备数字印刷、可变数据、环保认证能力的工厂集中。
结果:“大而全”的老厂死亡率远高于“小而美”的新厂。
3. 资本端:从“银行贷款”到“产业基金+并购整合”
银行对印包行业已整体抽贷、限贷,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如苏州文化产业基金、常州包装新材料基金)开始扮演“接盘侠”角色:
低价收资产、引入数字印刷、绿色材料技术,然后再打包卖给上市公司或产业集团
未来江苏印包版图:可能只剩20-30家区域龙头+1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其余全部消失。
安青袖八卦:“高杠杆+单一市场+成本陡升+低价竞争+管理缺位”五毒俱全,是这轮江苏印包大厂集体倒下的共同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