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保护期与诉讼中止
以色列中央地方法院于2025年7月批准了澜达的申请,终止所有针对该公司的法律诉讼,为其提供两个月的保护期(至2025年8月底)。在此期间,债权人不得起诉澜达,公司可专注推进重组谈判。该决定基于司法部破产与金融重整程序专员的建议,并获约200名员工及近30家客户联名支持,认为澜达的技术价值对行业至关重要。
重组目标:澜达需在保护期内完成两项核心任务,引入战略投资者或买家:与佳能、富士胶片等潜在收购方达成协议;债务和解:解决约17.5亿新谢克尔(约37亿人民币) 的债务,其中80%为有担保债权人债务。
债务危机与经营困境
财务黑洞:资不抵债:总资产仅约4.29亿新谢克尔,但负债高达37亿人民币,缺口巨大;现金流断裂:2025年前5个月,月均收入仅1200万新谢克尔,但运营成本达其4倍,持续亏损。
危机根源:股东撤资:受以色列战争及红海航运中断影响,主要投资者(如德国富豪苏珊娜·克拉滕)停止注资;
成本失控:每台印刷机售价350万-400万美元,但制造成本高于售价,形成“卖一台亏一台”的恶性循环;
地缘冲击:25%以色列员工被征召服役,供应链受阻导致设备交付延迟。
重组计划与潜在出路
裁员与业务精简,已裁员20%(约100人),剩余员工中半数收到解雇通知,但中国市场未受影响;公司承诺保障现有客户服务,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设备维护与待装机履约。
技术价值成重组核心
澜达持有纳米印刷专利技术,被视作颠覆传统印刷的关键。客户联名信强调:“若澜达倒闭,整个行业将遭受重创”;创始人本尼·兰达宣称:“我们处于革命开端,全球无竞争对手”,试图强化投资者信心。
潜在收购方与重组挑战
佳能、富士胶片等巨头表露收购意向,但需在8月底前达成协议;
反对声音:25名员工及部分债权人要求直接破产清算,认为重组可能拖延债务偿还。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业务未受裁员影响:澜达明确表示中国团队保持稳定,全力保障客户设备运行及待安装订单;中国是澜达全球重点市场,多台设备已投入使用,重组期间服务承诺不变。
安青袖八卦:澜达破产重组是技术理想主义与资本现实激烈碰撞的典型缩影。尽管法院保护期为其赢得喘息空间,但能否在8月底前以专利技术吸引“白衣骑士”注资并化解37亿债务,仍存巨大悬念。若重组失败,这家曾欲颠覆印刷行业的明星企业恐将彻底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