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参展后至少是要开个总结会什么的
安青袖列出几个一般的评估要素给你提个醒
-------------
第一步:先回顾一下当初为啥去参展,目的是啥?
如果是为了卖货:现场签了多少单?后续跟进能成交的客户有多少?
如果是为了宣传:展位前有多少人拍照、扫码关注公众号?有没有媒体主动采访?
如果是为了认识人:加了几个潜在客户/合作方的微信?有没有行业大佬来聊过?
举个栗子:
你花5万块参展,现场签了3单(共8万),后续1个月又成交了5单(15万),总成本5万赚了23万,这波就血赚。
-------------
第二步:数人和钱
人来了多少:展位接待总人数(登记表、扫码数)
真正有意向的客户有多少?(现场聊完主动留电话/要求发资料的)
钱花得值不值:
总成本(展位费+搭建+差旅) ÷ 成交金额 = 回本比例
比如花了10万,现场+后续半年内赚了30万,比值1:3就算不错
用微信扫码登记代替纸质签到,后台自动统计人数
现场直接给客户分个类(A级现场能签单/B级需跟进/C级随便看看)
-------------
第三步:观察(看不见的好处)
行业情报:竞争对手展台人多吗?他们推了什么新产品?
团队成长:新人第一次参展有没有进步?下次能不能独立负责?
意外收获:有没有遇到意想不到的客户/合作伙伴?
朋友圈刷屏了吗:同事发的展会朋友圈点赞多少?有没有客户主动转发你们展位照片?
-------------
第四步:对比(预期和现实)
打脸还是真香:参展前老板说“这次至少要加100个客户微信”,实际加了80个,但其中20个是精准客户,比胡乱加100个更有用。
长期效果:三个月后回头看看,展会上认识的客户有多少还在联系?有没有转化成长期合作?
Excel表:记录客户信息+跟进进度(每周更新一次)
微信群:现场建个“展会客户跟进群”,发的资料、报价直接丢群里
手机相册:拍下竞品展位、热门产品,回去开会直接对比
朋友圈截图:把客户主动发你们展位的图保存下来,下次参展还能用
-------------
总结一下就是:
钱赚到了吗?(现场订单+后续转化)
人认识够吗?(精准客户数量)
下次还去吗?(如果效果一般,是产品问题?位置太偏?还是话术不行?)
-------------
安青袖吐槽:把展会上抓到的客户跟进好,比什么评估都有用。我有个短视频《参展后的效果评估》,有兴趣可以移步视频号、抖音、快手等,搜索:安青袖,里面论证了凭感觉对参展进行评估的科学性